关于天辰娱乐

你的位置:天辰娱乐 > 关于天辰娱乐 > 神奇的广西:是壮族被汉化了,还是汉族被壮化了?

神奇的广西:是壮族被汉化了,还是汉族被壮化了?
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12:30    点击次数:64
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家,各个源远流长的民族或许起源不同,但他们都在中华大地上演化出了自己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。 广西壮族便是其中的一支,超过一千五百万壮族人民在广西境内安居乐业、繁衍生息。 但令人略感有趣的一点是,时至今日,在广西已经很难简单地通过外表来判断出一个是壮族还是汉族了,除非真去翻出一个人的身份证一探究竟,不然一个壮族人说自己是汉族人,亦或是一个汉族人说自己是壮族人,都是一件令人很难分辨的事情。 那么这一有趣的文化趋同现象背后,究竟是壮族将汉族给“壮化”了,还是汉族将壮族给“汉化”了...

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家,各个源远流长的民族或许起源不同,但他们都在中华大地上演化出了自己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。

广西壮族便是其中的一支,超过一千五百万壮族人民在广西境内安居乐业、繁衍生息。

但令人略感有趣的一点是,时至今日,在广西已经很难简单地通过外表来判断出一个是壮族还是汉族了,除非真去翻出一个人的身份证一探究竟,不然一个壮族人说自己是汉族人,亦或是一个汉族人说自己是壮族人,都是一件令人很难分辨的事情。

那么这一有趣的文化趋同现象背后,究竟是壮族将汉族给“壮化”了,还是汉族将壮族给“汉化”了呢?二者的文化碰撞中,谁更能技高一筹呢?

壮族先民

在先秦时期,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被称为“岭南”,此时的岭南地区尚且是一块“不毛之地”,十分荒凉,鲜有人迹,而一个叫做“百越”的族群,却就在这处荒凉的地方生活着,其中又分为了长三角地区比较富庶的吴越、闽浙交界处的瓯越,闽中南一带的闽越,两广地区的骆越和西瓯。

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,还没有停下他开疆扩土的脚步,继续派出大将尉屠睢,带领五十万大军,轰轰烈烈地开赴了岭南。

始皇兵锋之盛,又岂是这些贫瘠之地的百越族群能够抵挡的,在很快的时间内,瓯越、闽越便先后被征服了,只剩下两广之地的西瓯,也就是壮族的先民还在顽强的抵抗着。

虽然此时两广土地贫瘠,但西瓯好歹也是发展出了青铜文明,并且已经开始向铁器文明进步,靠着手中并不落后多少的武器,加上自己处于主场作战,熟知地形,西瓯开始了和秦军漫长而艰苦的对峙。

在战局最为激烈的时候,双方甚至是“三年不卸甲驰弩”,甚至就连西瓯的首领译吁宋都阵亡了,西瓯军队还是不肯投降,选出来新的首领继续和秦军战斗,趁夜偷袭斩杀了尉屠雎,硬是找回了场子。

皆入从薄中,……莫肯为秦虏,相置桀骏以为将,而夜攻秦人,大破之,杀尉屠雎,伏尸流血数十万——《淮南子》

就这样,秦军在这片“不毛之地”上,竟然被西瓯硬生生阻拦了七年之久。

一直到秦始皇七年,为了能够快速的平定西瓯,将整个岭南大地纳入自己的版图,秦始皇派人在广西东北着手修建了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“灵渠”,用于输送后勤补给,补充兵马粮草。

果然灵渠修好后,秦军后勤压力大减,而面对更高等级文化的“降维打击”,西瓯也是终于撑不住了,只能放弃了抵抗,秦始皇在此处设立了桂林、南海、象郡三个郡,两广地区终归华夏。

有力建制,那就需要派兵驻守,而驻守在这里的秦军,也就逐渐和当地的西瓯、骆越等族群通婚繁衍,壮族的最初规模开始逐渐形成。

古国文明

时光荏苒,又是七年,此时秦始皇早已驾崩,秦朝也已经是大厦将倾,最终灭亡,而驻守南海郡的将领赵佗,也起了列土封疆,我当大王的心思。

经过一番打压异己,赵佗取得了南海、桂林和象郡三郡的最高权力,开国号为“南越国”,自号“南越武王”,而南越国的主体民族,依旧是以西瓯为主的壮族先民。

为了稳定内部,赵佗采取了“和绥百越”的怀柔政策,面对一些部族首领时,从不以皇帝自居,而是让他们亲切地称呼自己“大哥”就好,而对统一天下的西汉王朝,也没有太过嚣张,谦虚地说自己不过是“蛮夷大长”。

就这样,赵佗靠着近乎卑微的态度,为南越国迎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时间,南越国从开国之君赵佗,到末代之主,赵佗的曾孙赵建德,历经五代,一共九十三年的时光,展现出了一个辉煌的文明。

到了汉武帝在位之时,南越国的君主赵婴齐病逝,其子赵兴继位,汉武帝派出使者安国少季出使南越,谁知这安国少季和赵兴的母亲樛太后竟然是老情人,二人见面后旧情复燃,最后安国少季竟然直接住在了南越皇宫之中。

在老情人枕边风的吹拂下,樛太后说服赵兴准备举国归附汉朝,宰相吕嘉劝阻不成,本就觉得自家太后与人私通乃是奇耻大辱的他,竟然直接起兵,将赵兴、樛太后和后来的汉使全部诛杀。

这惹的武帝大怒,派兵征讨,最终南越亡国,“屠为九郡”。

地方是打下来了,治理却也是个问题,武帝决定延续南越对治下壮族先民的怀柔政策,一切风俗照旧,而且不用缴纳赋税。(以其故俗治,毋赋税)

但在这种怀柔政策之下,民风彪悍的壮族先民们依旧不断反抗着汉朝的统治,双方在激烈的碰撞中不断融合,经历了漫长地演化。

一直到北宋时期,终于形成了最终的壮族族群,但此时的壮族,还是被人们泛称为“某洞蛮”。

洞蛮之国

北宋初建时期,壮族最强大的首领乃是广西广源“侬洞蛮”的侬全福,他的父亲曾经被宋太宗封为了上柱国、御史大夫,他更是进一步发展势力,在北宋和交趾的大瞿越之间左右逢源,最终竟然也自立国号“长其国”,自封昭圣皇帝,虽然面积不大,但这也是最终形成的壮族在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。

大瞿越的李太宗见侬全福竟然僭越称帝,当即便要看看他到底几斤几两,于是便出兵攻打,谁知竟然将其一战灭国,俘虏了侬全福,并向侬全福的儿子侬智高讨要“赎金”。

侬智高被气的火冒三丈,堂堂裂土建国的皇帝,怎么行事竟然如同山贼土匪一般?

但救父心切的侬智高也是别无他法,只能乖乖献上了一大笔黄金作为“赎金”,谁知李太宗见到了黄金,前一刻还是满口称好,要释放侬全福,可转头就把侬全福给当街斩首,把头给侬智高送了回去。

放人了吗?放了,但没完全放。

见李太宗言而无信,侬智高顿时拍案大怒,没想到这厮竟然连土匪都不如,不报此仇,我侬智高誓不为人。

于是侬智高在得到喘息之机后,拉旗建国“南天国”,正式和交趾开始了战争。

可国力弱小的“南天国”哪里是交趾的对手,为了能够得到助力,侬智高决定投靠北宋,向此时的皇帝宋仁宗俯首称臣,请求只要给自己一个田州(今广西田东县)刺史的职位,整个“南天国”便拱手送上。

宋仁宗却并不是一个喜欢打仗的皇帝,回绝了侬智高的请求。

侬智高便再次上书,刺史不要了,给个教练使就行。

但依旧被宋仁宗回绝了。

第三次侬智高更是放低了姿态,官我都不要了,就要个“编制”——给我一套衣服,承认我是你们的人就行。

可谁知宋仁宗依旧没有接纳侬智高,侬智高见状再次改口,既然咱没有这个福分,那就算了,我不当你们的人了,但愿意每年给你们千两黄金,只求开个口子,让我的人和大宋做做生意行吗?

都到这个份上了,宋仁宗依旧是一口咬死,生意也不和你做。

好好好。

侬智高的心理防线算是被彻底击破了,走投无路的他索性直接彻底疯狂,既然你大宋看不起我,那我索性就连你一起打了。

做困兽之斗的侬智高果然爆发出了非同寻常的战斗力,竟然领兵一路东进,围困了广州。

北宋朝廷问讯动作,令名将狄青出兵平乱,很快侬智高便被打的溃不成军,狼狈出逃,最终不知所踪。

但这次的侬智高之乱,也给中央王朝敲响了警钟,如何对待这些“蛮子”,是一个大问题。

文化融合

经过一番商议,朝廷在这些“蛮夷之地”设立了土司,来“以蛮治蛮”,而引起了动乱的壮族部落,也被区别对待。

本来此时,壮族还不是这个强壮的“壮”,而是写作“撞”、“僮”或者被称为“土人”、“布土”。

但为了以示“天朝身份”,在北宋以后,“撞族”竟然都被蔑称为“獞族”。

到了清朝晚期,广西壮族再次给中央王朝“来了个大的”,那就是赫赫有名的“金田起义”。

太平天国运动,想必列位都是耳熟能详了,其中的北王韦昌辉、西王萧朝贵,便都是壮族,可以说壮族是拿到了太平天国的“原始股”,没有壮族的鼎力支持,就没有太平天国运动。

可随着中外矛盾的日益加深,外部矛盾覆盖了内部矛盾。

从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,法国便开始了对我国南部的不断侵略,而壮族人民为了保家卫国,也是先后投身抵御外辱的伟大战斗之中,从刘永福的“黑旗军”,到镇南关大捷,壮、汉联手,硬是在晚清的颓势中打出了一丝血性。

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中,壮族人民更是成了全民族统一战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统计工作中,壮族的名字被定为了“僮”。

到了1965年,由周总理亲自提议,征求了壮族人民的广泛意见,将僮改为了“壮”,至此壮族正式定名了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在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壮族和汉族之间的区别,也早已经不是那么大了。

饮食上,壮族对水稻等稻作物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,技术非常成熟,大米饭就是壮族日常饮食之中最为常见的主食。

可在我国宏观的饮食习惯上,本就是有着“南米北面”的分布,南方人民大多都是吃米饭的,广西汉族人民和壮族人民的主食基本都是契合的。

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,那就是壮族人民更喜欢吃糯米多一些,尤其是用糯米做成的八宝饭、竹筒饭等地方特色饮食,以及米粉、米糕等米的深加工食品,深为壮族人民所喜爱。

而带有民族习俗色彩的饮食,也是壮族饮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,例如每年三月三,纪念歌仙刘三姐的“五色饭”,除夕祭祖做的“大粽粑”,糯米酿出的“甜糟酒”,都是令人神往。

并且因为在广西生活,为了抵御湿热天气和瘴气,壮族发展出了独特的酸辣饮食,例如酸鱼、酸肉,吃起来都是开胃可口,“嚼槟榔”更是一大特色。

这些和当地汉族饮食习惯都是大差不差,从吃上真的很难将二者分开。

而穿衣就更是不用说了。

壮族的特色衣料大多不是布匹,也不是丝绸,而是“壮锦”。

壮族的壮锦古朴大气,多以深蓝、青黑色为主要颜色,男子穿衣讲究“对襟”,而女子则是要穿“右衽”,而且已婚妇女则是还要在衣领、下摆等地绣上花边,或者带上头巾,以显示婚配。

但在今天,人们穿衣大都是工厂之中生产出来的成衣时装,民族特色衣服只有在特殊节日之时才会被人穿出来,平时又怎么会有人穿着上街呢。

可以说只要做衣服的厂家没有在衣服上印上“汉族”、“壮族”等字样,那人们绝对不会单从衣服穿着上区分出来汉族和壮族的。

但如果硬要说区分的话,那就只能是让二者开口了。

这就要提到壮语。

壮语是壮族独特的语言,大概可以分为北部壮语、南部壮语和土僚语。

北部壮语大概在如今的邕宁北部、河池宜州、连山等地使用,南部壮语则是在邕宁南部、龙州、德保等地使用,土僚语则是只在云南省文山、马关等地使用。

这三种语言合起来便是统称的壮语,今天至少还有超过一千四百万人能够说壮语,但这其中绝大部分人们都是能够“壮汉双语”,甚至一个壮族人不是故意说壮语,那么是绝对听不出来他的口音的。

这便是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壮族的生活,可以说在文化日趋认同的今天,其实没有绝对的谁征服谁,谁通化谁。

大家都是同属于中华民族,我们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,只有不同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汇融合,才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,让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博大精深,璀璨耀眼。



上一篇: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,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,却错失一绝世高人
下一篇:Peanut: 因为名次已经确定了就想着打GEN放手一搏
TOP